淄博市保险行业协会学习《坚守初心,汇聚磅礴伟力—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催人奋进》

时间:2019-05-31 阅读: 陈曦

  5月30日,淄博市保险行业协会党支部在党员活动日中,支部书记索利芹组织全体人员学习《坚守初心,汇聚磅礴伟力—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催人奋进》。

  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,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,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。记者采访了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马建光,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行解读。

  无论身处什么岗位,都应保持平凡本色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,一辈子坚守初心、不改本色,事迹感人。

  “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催人奋进,体现了深厚的英雄情怀,传递出凝聚中华民族继往开来、昂扬向上精神力量的强烈信号。”马建光表示。

  战场上的张富清是英雄,工作岗位上的张富清是英雄,退休在家的张富清依然是英雄。英雄,无关身份、无关功绩,只凭一颗初心。张富清入党时的誓言——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,可看作他一生的信条。10余字的誓言,却要用一生来丈量,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。

  “一个人的价值,应该看他贡献什么,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。”马建光说,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表明,当代的共产党人,无论身处什么岗位,都应保持平凡本色,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,不邀功、不自满,在任何岗位都能忘我奉献,用光明与温暖照耀他人。

  为民情怀,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根脉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在部队,他保家卫国;到地方,他为民造福。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、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,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。

  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名利观,就是人民观。”马建光说,为民情怀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根脉,正是对人民的热烈关怀与忠诚服务,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灵魂,在当今社会仍熠熠闪光。

  张富清同志革命战争年代九死一生,是为了人民;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平凡一生,同样是为了人民。这种纯粹和淡泊,是共产党员所独有,因为唯有马克思主义者,才有这样的觉悟,甘作一辈子的幕后英雄。他们经历生死的心胸宽广无垠,而国家和人民填满了他们的整个胸怀。

  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揭示了张富清同志纯粹朴素、淡泊名利的内在精神,是重塑干部群众、广大官兵名利观的方向标。”马建光表示,当前,树立正确的名利观,是时代的需要,是实现中国梦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强军目标的迫切要求。只要千千万万张富清似的党员、官兵矢志不渝、不慕名利,甘当人梯,必能汇聚支撑大国崛起的磅礴伟力。

  传递火种,照亮中华民族前进道路

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,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。

 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,精神因传承而不灭。张富清奉献了一辈子,从不凡到平凡,从保家卫国到为民谋利,他操劳一生,不曾考虑过自己。“奉献对这名老党员而言,已成为一种习惯、一种操守。”马建光说,弘扬张富清的事迹,意义重大。张富清用一生奉献,描绘共产党员的本来面目,让人们明白何为初心不改、英雄无悔。

  中国历史之所以五千年来不曾间断、接续传承,就在于文化屹立不倒、精神长明不灭。在中国由富向强的过程中,亿万中华儿女都不能独善其身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,表明学习张富清事迹、汲取其精神养分,有利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回归初心、无私奉献。只要共同秉持同一份初心,相信就能掀起无私奉献的社会浪潮,推动新时代向前不断发展。

  任何时代英雄都不会缺席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,就是让理想信念在心里扎根,把使命初心安放胸膛,传递火种,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,激励人们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。

  支部书记索利芹还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了《张富清的故事——两种态度待公私》:一碗苞谷饭、一碟黄豆合渣、一盘炒青菜,这是张富清的晚饭。素淡的饮食,一如老人离休后恬淡的生活。

  时至今日,张富清还住在就职于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时分配的宿舍。30多年过去,当初的简易装修早已老旧不堪,泛黄的墙壁、斑驳的木门、拼凑起来的家具、被熏黑的厨房,诉说着主人的勤俭。

  过着朴素的生活,张富清却知足感恩:“我吃得好、住得好,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,比贫困农民也好很多,只要国家发展得好,我们的日子都会好起来。”

  从县粮食局到乡镇领导,再到外贸局、建行,在湖北省来凤县工作的30多年里,张富清首先想到的不是为自己的小家改善生活条件。“我是党的干部,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庭的家长,我要为大家做点有益的事。”

  为了“大家”,张富清常常顾不上“小家”。

  来凤县原教委主任向致春记得,当年他担任过张富清小儿子和小女儿的小学班主任,每次去家访,饭桌上总是“老三样”:青菜、馒头、油茶汤。“我在他家吃过不下10次饭,没见过肉腥。”向致春笑言,张富清当时是来凤县原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,是老百姓眼中的“大官”,但家里的伙食比一些社员还差。

  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,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供销社公职人员,端上了“铁饭碗”。但三年困难时期,全面精简机构人员,时任来凤县原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“下岗”。“要完成精简任务,就得从自己头上开刀,自己不过硬,怎么做别人的工作?”

  思想工作好做,实际困难却难解。“下岗”后,为了贴补家用,孙玉兰当过保姆、喂过猪、捡过柴、做过帮工。回忆那段艰辛岁月,孙玉兰不住地摇头,“苦,太苦了,吃穿用度、养育子女都成问题。”

  “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不了全家的生活,每次放了学,我们就去拣煤块、拾柴火、背石头,或者帮妈妈盘布扣,我们几个都学会了缝补衣服。”小儿子张健全回忆。

  当时,张家住在卯洞公社一座年久失修的庙里,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挤了两个大人、4个小孩。就在那时候,张富清的大女儿患了脑膜炎,因未能及时救治而留下后遗症。这也成了张富清一辈子两件最遗憾的事情之一。

  另一件遗憾的事,是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。

  那是1960年初夏,张富清收到陕西汉中老家发来的两封电报,一次是母亲病危,一次是母亲过世。那段时间,他正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培训,原本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探望,却没想到竟是天人永隔。

  多年之后,他在日记中如此写道:“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,工作任务重,在外地工作想回家探亲的同志也多,作为一个共产党员、革命军人,不能向组织提要求、找麻烦,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最好的报答。”

  “把大家的事办好,我们的小家才能过得舒服。”张富清对待公和私的原则,在张家被严格地执行着,“不能给组织添麻烦”是全家都要遵守的规矩。

  大儿子张建国高中毕业后想参加招工,分管这项工作的张富清不仅对儿子封锁信息,还让儿子响应国家号召,下放到卯洞公社的万亩林场;大女儿常年看病花钱,他从未向组织伸过手;小儿子读书考学,他有言在先:“我没有力量也不会帮你找工作。”

  张富清4个子女,患病的大女儿与老两口相依为命;小女儿是卫生院普通职工;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干起,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。

  有人不理解,问他为何不能“灵活点”“通融些”?

  张富清回答:“我是党培养的干部,要是以权谋私,怎么对得起党,怎么面对老百姓?”

  本次学习要求全体人员做好笔记并写好心得。通过学习,全体人员要以张富清老人为学习的榜样,感动于老英雄淡泊名利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敬佩老党员一辈子深藏功名、坚守初心的境界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,将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、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,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以张富清为榜样,积极弘扬奉献精神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淡泊名利,砥砺前行,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。